从公式来看,病种价格和患者数量是决定医院收入的两个关键变量。而病种价格和CMI直接相关,医疗质量的提升可以带来病种价格的提高;患者数量和医院运营效率直接挂钩,缩短平均住院日可提升运营效率,达到患者数量增加的目的。病种价格对应“提质”,患者数量对应“增效”,两个变量只要有一个提升,即可实现提高医院收入的目的。

例如,青岛市在DRG付费试点过程中,患者次均住院费用14870.62元,同比下降4.34%;平均住院天数7.04天,同比下降9.09%。代表医院运营效率的平均住院天数减少让医院能收治更多患者,因此虽然次均费用减少,但医院收入并没有减少,还取得了“医、保、患”三方共赢的成效。

在具体实施中,诸任之认为医院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,提质增效,提高收入:

1. 信息管理

DRG支付方式改革中,疾病分组和主要诊断决定着医保支付的费用,即病种价格。而有关病案质量的调查显示,由于病案室人员较少、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病案首页填写漏错等问题,最终影响医保付费。因此,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,提高病案室管理和病案质量是必经之路。此外,诸任之建议各科室医生仔细研读DRG分组目录,了解本科室和其他科室的分组方案和付费标准,同时病案室与临床科室建立紧密沟通,选择最合理、最合适的分组。

2. 病种管理

不同疾病分组权重不同,例如,肝功能不全分组权重高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。诸任之建议,医院可通过设立专病门诊等方式,来吸引高权重病种患者。例如,浙江某医院开设肝病门诊,该院收治的肝功能不全患者逐渐增多。

此外,医院也需结合新的绩效考核方式,重新定位院内科室。例如,某医院心内科分6个病区,按以往考核次均费用的模式进行排名,与DRG考核指标下的排名,各病区排名发生了明显变化。对各科室和病区实际情况的了解,有利于医院在新支付时代做好决策调整。

3. 床位管理

患者住院期间每日费用在不断变化,其中手术当日费用最高,但术前检查和术后康复环节的日住院费用往往也是一个小峰值。把这些小峰值去掉是否就可以降低住院费用?据诸任之介绍,四川等地区已有医院把术前检查、麻醉术前谈话等环节挪到门诊(享受住院医保),因此缩短了住院前期时间,降低了住院费用。

在分享中,诸任之还提到大医院也可通过与小医院合作,将术后康复服务转移到小医院,降低平均住院日,提高床位的周转。

4. 创新管理

作为一种创新型诊疗方式,多学科联合诊疗(MDT)既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,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,也可为患者节省成本。但因执行层面差异化较大等原因,MDT一直缺乏收费标准。诸任之建议,对于成熟的MDT项目,各地可主动与医保局协商、谈判,增加MDT项目和收费标准。

除MDT外,不少地区也在通过创新医疗服务增加收入,例如设置护理专科门诊增加护理服务收入,增设药事服务等。

5. 患者管理

虽然各地医疗机构都在实施预约挂号,但依然无法保证疑难重症患者与临床专家的精准匹配。为此,上海某医院开展了精准预约挂号,患者在预约挂号期间需提供相关病历和检查报告,医疗机构通过审核筛选,让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及时就诊,医疗机构也可聚焦疑难杂症,真正实现分级诊疗。

对于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,诸任之还建议,大型医疗机构可联合疾病筛查机构对肿瘤等疾病进行筛查,从而找到合适的患者。

此次课程中,诸任之还介绍了财务科、护理部等各部门和科室帮助医院提高收入的方法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或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可查看课程回放。

黄大仙精准资料预测

成为我们的

合作伙伴

医院演示预约
提交以下真实信息,我们将尽快联系您